明代科举制度共分哪几级考试?
明代由于重视学校的作用,致使科举制度再一次复兴。
明朝乡试地点_明代乡试地点
明朝乡试地点_明代乡试地点
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考试。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酉年举行。考试地点在南京、和各布政使司所在地。考试分三场进行,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举行。录取名额由朝廷决定。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在京师举行。乡试中试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也是三场,分别在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举行。考试内容和程序与乡试同。明初,举人入考场搜检并不严格,朱元璋认为考子们都是正人君子,“此乃歌鹿鸣而来者,奈何以盗贼待之”。但是实际上夹带日益,至嘉靖年间不得不严加管束,“命添设御史二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校(戴枷)于礼部前一个月,仍送法司定罪,遂为厉禁”。会试录取无定额,少的一次只有32人,多达472人。后规定所录取人数以地域分配名额,“分地而取”100个名额中,南方、北方、中部各取55人、35人、10人。
殿试是明代一级的考试,因考场在紫禁城内奉天殿或文华殿而得名。会试考中的人都可以参加。因为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又称“廷科”。殿试时间原为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日。殿试内容仅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圈定,考试以一日为限,日落掌灯交卷。殿试主考是本人。
明殿试名次分一、二、三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乡试名为解元,会试名为会元,殿试名为状元。若某人每考皆中名,称之为“连中三元”。有明一代连中三元的只有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进士发榜后,赐宴于礼部,称恩荣宴。殿试后通过翰林院选拔庶吉士,只要选中庶吉士,做了翰林,前途无可。明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总计明代宰辅共170余人,翰林出身者十分之九。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已经相当完备,清沿明制,并更加细化和有所发展。
明清两代的乡试的考试地点一般设在哪里
贡院。
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
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 、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钦派。中式称为"举人",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明代乡试是怎么样进行的?
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南、北直隶由京府,各省由布政司主持。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故乡试亦称秋闱或秋试。凡国子学生员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入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由有司保举,均可应考。学官及罢闲官吏、倡优之家、隶卒之徒,与居父母之丧者,俱不许应试。中式者为举人,其名通称解元。嘉靖五年(1526),乡试除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谓之副榜。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明初只两京乡试简派翰林官主考,各省则由教官充任。
明初东北考生需要到哪里去参加乡试呢
山东贡院。在明初时期,各地的考生会通过科举考试来发展自己,每一个地区的考生都会被安排到统一的地点进行考试,而东北的考生需要先到山东贡院参加乡试。乡试是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多数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的 乡试 的考试地点一般设在哪里?
贡院
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又称川北道贡院。《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
贡院考棚具体建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查明代嘉靖《保宁府志》,有建筑群叫明伦堂,考场四十间,而清代黎学锦重修考棚地基原来也很宽广。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斋舍为一楼一底四合院,楼下庭院纵贯走向。
贡院即贡士院,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科举制度产生之初,并没有专用考场,省试一般在吏部南院举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开始建立贡院,规制较为简单。宋哲宗以后,礼部、各州皆建贡院。元代试院内已分设“席房”。明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制度化。清代沿用不变,府州县设试舍(考栅),京师及各省城则设贡院。贡院四周内外两层围墙顶端布满带刺的荆棘,故贡院亦称“棘闱”。贡院严整划一,壁垒森严,面积之广大,考生之众多,可谓举世无双,堪称空前绝后。
顺天贡院为清代会试和顺天府乡试的试场。大门正中有贡院匾,内建仪门、龙门,再进为明远楼,专供巡察人员眺望之用。后为至公堂,至公堂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至公堂后为内帘,供考官居住。每排号房用《千字文》千字序编列。每排为一字号,上百间为一列,号房共九千余间。巷口有栅栏门,巷尾有厕所。考生入号后,即将栅栏门关闭上锁,等交卷时方可开。
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源于唐、宋时的府试、州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贡生、荫生、官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朝廷庆典加科称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可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明史.选举志》:“三年,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陶福履《常谈.乡试》:“[周官]: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颁于乡吏,使各教其所治。三年,则乡大夫,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献其书于王,此乡试所由昉也。唐之乡贡、宋之漕试,即今乡试也。”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节:“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于城内东南方建立贡院,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
乡试在哪里举行
“乡试”在省城举行,“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钦派。中试称为“举人”,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原则上包括州府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二等级的生员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实际上凡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合格的考生均可以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