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巩固。虽然辛苦,但也伴随着快乐!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七年级历史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听课记录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听课记录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听课记录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听课记录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个“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刑法、
夏朝成为我国个奴隶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的机构:、刑法、;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经济、 文化
上:是当时世界上的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经济
: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政策应该符合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无度);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 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初一 历史 学习 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 热点 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 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经济++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经济+……
2、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科学+文化交流+……
4、、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经济++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 经验 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记忆力 ,是因为没有掌握对学习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每个单元知识总结
★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知识汇总
七年级的历史听课记录怎么写
学校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建议直接询问你的历史老师。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七年级历史上册生辅导记录
辅导对象
石菊 向宇
时 间
2012年11月7日
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
地 点
教 室
辅导
内容
1. 阅读练习。
2. 通过同步语文基础训练百花园的阅读练习题进行练习。
3. 学生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教师当面辅导,指正。
5 学生巩固。
效果
通过辅导,学生能正确完成本内型的题目。
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达成!
初中历史听课记录怎么写
初中历史听课记录怎么写
1.课堂教学的节奏
很多教学过程都令人感觉到匆忙,老师不断的抛出新问题,要求学生得出结论,即使是讨论也在老师的各种强调和提醒中形同虚设,我们没有机会看到学生真正的讨论展开。在具体表现上,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教学使用的PPT内容极为丰富,廊坊的彭老师指出,有些课居然动用了45张幻灯片。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该如何把这些陌生的资源吸收到七八年级的同学思维里,成为他们“历史智慧”成长的动力,真的很难想像。很像一次遗憾的跟团旅游,每到一个景点,急急忙忙的下车拍照上厕所,然后就哄上车,一路绝尘,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如果旅游我们还有照片和录像可以回顾,那么课堂学习留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呢?大概还是似懂非懂的教材。
如此日积月累,学习的过程不能被很好的体验,知识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理性和趣味不能被注意和感受,学习不就成了无聊的赶路吗?所以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定要把握好,要有足够的留白,在时间的沉淀里,学生自己展开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思考不能以任何形式被取代,比如导学案或教学PPT上具有明显指向性的设问,视频里预设着作者观念的的陈述,我们教学语言的故意。我们的教学追求不是设定问题和他的,而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学生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把对这个问题理解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下一步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课堂真正生成的“真实情境”,我们不能把学生似是而非的表达直接转换成我们希望的“标准的”,只因为学生的个别字句与我们的预设吻合,其实是超出我们预设的回答才更值得关注,那是学生不能够理解或理解不到位所造成的偏,是必须在教学中改善的部分。但是急于赶路使我们忽视学生所回答内容的教学价值。我们当然是在上一节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一个任务,但是这个任务的目的是学生的成长,是学生的收获。
2.教材逻辑的把握
在备课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形成这样做:知道了要讲课的题目,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多的搜集教学课件,把认为有意思的、有价值的综合起来,然后根据课本知识呈现的脉络,把这些课件做一个调整,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
这样的备课过程,完全无视教学是有内在逻辑性的思维呈现,而不是知识的超市,把琳琅满目的商品简单归归类就可以拿出来贩售的。一节课的准备必须注意本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史事发生发展的逻辑是什么,教材编写者所呈现的逻辑是什么,学生学习这样的内容一般会遵循怎样的认知规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以怎样的过程来学生的学习。